一、亚健康是“非病”的表现
病前是指尚未发生的疾病,或者尚未发生的疾病。它是从健康到疾病发作的中间状态。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。亚健康人群中,高级管理人员、机关干部、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较高。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,世界上只有5%的人真正健康,20%的人患病,75%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。亚健康状态是“未病”的表现,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寿命。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以恢复健康,但如果不加以控制,它可能会演变成各种疾病。
中医认为,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:
一是起居不慎,寒温调节不当,感受外邪,营卫不和,气乱。
第二,当今社会,节奏加快,竞争激烈,工作压力大,人们疲惫不堪,忙忙碌碌,厌倦工作。他们时刻处于紧张、焦虑、忙碌、竞争的社会环境中,暗中消耗精力,产生内心压抑,灼伤人。津液为痰,痰瘀阻络脉络。
第三,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,物质的丰富,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膳食结构不合理、不科学,长期沉迷于油腻、甜、辣、烧焦的食物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,如熬夜、吸烟、或纵容和疲倦。精神松弛、缺乏运动、肥胖、痰湿体质、高血脂、高血粘、高血糖等浊毒症状。
第四,环境和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。第五,由于社会不平等,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欲望未遂,思虑过度,情绪压抑,气血运行不畅,或火长期郁结,产生不同疾病的体质因素,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生。身体进入亚健康状态。
2、“未病先治”是亚健康的有效干预手段
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正是对亚健康状态的有效干预,包括对危而未显、显而未尽、已发而未现的疾病进行干预的综合干预。不发达,发达而不传,传而不变,变而无果。过程。世界卫生组织在《迎接21世纪的挑战》中明确指出,西医正在从“疾病医学”向“健康医学”发展;正在从治疗向预防发展。近年来,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中医“治未病”工程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举办“未病先治”系列活动,实施“未病先治”工程,倡导中医养生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原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在“防病”高峰论坛暨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提出了“防病”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。因此,防患于未然,是我国人民强身健体的重要一步。
它是防治疾病、提高全民素质的系统工程。
(一)治未病的理论渊源
“防病”的思想源于《黄帝内经》。
1、保持身体健康,预防疾病。例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》中说:“故圣人不治其病,则治其病;不治其乱,则治其乱”。不是病,就是病已定,则治之;病已定,则用药治之。”治之如渴时打井,战时投锥,为时不晚。”这体现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。
2、预防疾病的发生。 《素问·听热篇》云:“肝热者,左颊先红,心热者,面先红,脾热者,鼻先红,肺热的病人,右颊会先红,肾热的病人,右颊会先红,虽然没有出现红的,这叫刺痛。被称为治疗《灵枢·逆舜》曰:“上宫刺者,不生也。其次,刺未满的……上宫治的是前期疾病,但没有治愈疾病。 ,这就是所谓的。”
3.早期治疗。 《素问·神八分论》云:“工以存芽……工以存成”。 《难经·七十七难》:“所谓治无病者,而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于脾,故脾应先强化,以免受到肝邪影响,所以说治未病。”
(二)“防病”的内涵
“未病先治”是指采取保健、预防或治疗方法,预防疾病的发生、发展,增强体质。
未病先治,有三层意思:
1、病前预防:指在患病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,强调养生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防止疾病的发生,即防患于未然。 《素问针灸理论》:“正气藏于体内,邪气不能除,其毒气必避”。 “邪聚则气虚”。 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脉诸病证》云:“人若能小心,防止邪风干涸经脉”,“不使身体衰弱,病无故”。进入身体。”
2、预防疾病进展:是指一旦出现疾病,强调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,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播。例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故良医者,治皮毛,次皮肤,次筋,次六腑,次五脏,治五脏。”五脏六腑将半死半活。” 《金匮要略》·《脏腑经脉继病证》:“治未病者,见肝病,知肝传脾,先强健”。脾……其余脏腑应推此。”即先平未受邪气的地方。
3、病后预防复发:即病后调整症状,预防其复发。疾病初愈之初,正气尚弱,邪气残存,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时,应注意起居,注意生活起居,多吃一些食物。适度饮食,不要过度劳累,以防止病情复发,治愈后遗症。
(三)“防病”的原则和方法“善于养生者”,遵循《内经》云:“法以阴阳为基础,与神妙相和。饮食于中”。节制,生活有规律,不贸然工作。”贼风,
当你避开它时,你就会感到平静和虚无,让你的真气从中流淌,将你的精神保持在里面,你就会永远平静地对待你的疾病。 “接天地,掌握阴阳;维天地和,顺八风之理;调四时,似日月,分星辰”等。养生的最高法则:要达到形神统一,就要活到一百岁。去。因此,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思想在防治亚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 道自然,平衡阴阳
《素问·宝命全煞论》云:“人,由天地之气而生,四时之法而成”。 《素问·气通天论》云:“生命之根本,以阴阳为本”。阴阳就是生命。从根本上来说,人类是阴阳统一体。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根本目的是顺其自然,保持阴阳平衡。遵循它,你就会繁荣;如果你失去它,你就会灭亡。人只有做到天人合一,对应四时,顺应春生、夏生、秋收、冬藏的自然规律,才能保持阴阳的奥秘,精神治愈,生命健康,使“形神器”“不老”,“全形”,延年益寿。例如,因脾肾阳虚而引起的慢性咳嗽、腹泻、关节炎等患者,应在春夏季采用温补脾肾、治冬病夏病的方法来治疗。阴虚内热体质的人,秋冬季节应以滋阴精、夏病、冬病为主。依法治国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2、滋养精神、调节情绪。
第一,精养神,柔养筋。达到清静空虚,守神于内。中医养生讲究静心、养神。无论练气功、打坐、导引、太极,关键是闭心守神,才能进入宁静,进入一种“忘却一切恩惠与耻辱”。一种宁静的状态。因此,平时一定要清心自足,心中无杂念,淡泊名利,做到“心闲少欲,心平无惧,心无畏惧”。肉身不疲倦,气顺其欲,则各得其所。” 。
其次,我们要调节自己的情绪。正常的情志就会顺畅,我们的心情就会愉悦,可以使身心顺畅,气血畅通,阴阳平和,身心健康。正如《素问·居通论》中所说:“乐则气志,滋身、健康、益人”。因此,心情愉快、乐观豁达、气血自然和谐,就有利于健康。你既不能情绪低落,也不能情绪激动。如果七情受刺激过多,超过正常限度,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。 《素问·巨痛论》云:“诸病皆气所生,怒则气升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降,惊则气乱,思则气滞。” 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“怒伤肝”、“喜伤心”、“思伤脾”、“悲伤肺”、“恐伤肾”。
3 均衡、协调、有节制的饮食
饮食为气血生化之源。人体只有气血充足,才能使全身得到滋养,维持其机能活动。 《灵枢·五味》云:“谷不纳之,半日气衰,一日气少”。现代人不是吃得不够,而是吃得太多,热量过剩,醇厚、辛辣、燃烧。 《内经》云:“糊之变化,足以生鼎”。 “食物量增加一倍,会损伤肠胃。”它解释了。
正常是补充,过量则是有害。因此,饮食要适量,不可偏食、暴饮暴食、饥饿。
首先,饮食不宜过饱,否则脾胃失去运化代谢能力,导致湿气蕴聚,生痰。
二要合理科学饮食,五谷杂粮全用。 《素问藏气法食论》云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利,五菜为补。气味合服,以益精益气。”
第三重要的是饮食冷暖适中。 《灵枢·世传》云:“饮食者,无灼热,无寒沧桑,寒温适中,则气得以养,不致邪。”辛热温热食物过多,导致胃肠干燥,积热伤阴,甚至助火耗气;寒凉过度,则寒湿内生,伤阳,甚则冻邪。若酗酒成瘾,则易积湿生痰,久而化热,引发疾病。 ,甚至引起症状。食物和药物都有四性五味,既可以致病,也可以治疗疾病。例如,阳虚的人可以吃辛辣、苦味的食物,以帮助阳气的生长。阴虚的人可以吃酸、甜的食物。 ,滋阴。
4 适合锻炼身体
生命在于运动。俗话说:气血畅通,生命常绿。适合锻炼身体,有益健康。它可以疏通气机、活血通经、舒展筋骨、醒神健脾、壮阳气、增强体质、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况,同时还能调节情绪、促进新陈代谢。不可过度劳累,也不宜过度劳累,过度劳累耗精伤血,如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站伤肉”。时间久了会伤骨头,久走会伤肌肉。”也不允许在家里过度劳累。竭尽真元。
5 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,防止疾病传播
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内外脏腑组织通过经络相互联系。因此,某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可以传播到其他部位或器官。因此,必须及早诊断、及早治疗该病,防止其扩散和恶化。 《黄帝内经》有“奋力救芽”、“奋力救已成功,救已失败”之说。 《金匮要略》也云:“上宫治未病,见病于肝,则知肝传脾,故当先健脾。”我们应该勤于体检。对于正常人来说,要强身健体,防患于未然,防患于未然。 ;发现异常应尽早处理在萌芽状态;病已定,应先安于未受邪的地方,以防病蔓延,引起其他疾病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rgk123456.com/html/tiyuwenda/9649.html